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审核结果现已公示
△ TVS志愿者
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,自1991年始,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。
7月19日到7月26日,无需充值注册就送38元的15位同学全程参与了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审核工作,与来自学界的学者、来自业界的一线资深新闻人共同完成各类新闻作品的审核。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(中国记协)老师的带领下,无需充值注册就送38元的志愿者们有序开展前期准备工作。领取工作材料、熟悉工作安排、布置会场,迎接驻会的审核委员抵达会议现场,忙而不乱,井井有条。准备工作结束后,审核委员进行集中审核,志愿者记录审核意见、填报系统,生成综合意见文档。当遇到小组内部认为需要提交上级讨论的内容,志愿者们则会在晚上单独召开会议讨论。
△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会现场
中国新闻奖由业内学界一线的专家学者进行审核,按照不同的作品类型分为若干小组,志愿者担任审核小组的联络员,他们被称为会场的“小蜜蜂”,是审核工作的最强辅助。
△记协老师与志愿者们的工作会议
审核开始前,志愿者需要联系到会专家确认行程、领取物资,专家到会后安排接待、递送材料,做好一切前期工作。审核现场,志愿者一人分饰多角,既要一丝不苟地记录审核意见,也要时刻为会议服务,帮助老师查找资料、核实信息、解决问题,保障审核工作顺利进行。结合疫情防控情况,今年的审核工作主要在线下展开,志愿者的工作量也相对增大,他们在审核工作中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。审核小组内,志愿者的职责就是联络员。一方面,他们联络、沟通专家,串联起组内互不相识的专家老师,让他们可以默契配合,有序开展审核工作。
△志愿者与审核专家紧密配合
另一方面,他们要将审核过程中专家们的意见书面化,整理汇总成文字报告并打印出来,递交审核委员会。志愿者这道桥梁,将与会的专家与记协的老师紧密连接起来,是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畅通无阻的保障。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,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更加要求严谨认真。词典是每个审核小组必备的资料,小到一个字词、标点的用法,大到事实错误、逻辑问题,遇到一点不确定的情况,就必须马上核查求证。
△现代汉语词典
比如稿件中如涉及到某项法律条例,需要查证其表述是否正确;报道中提及的人物关于某事的评论或定义有无事实依据,当时是否有采访原稿等可以证明;诗句的引用表意是否恰当。志愿者需要帮忙查阅权威资料,有时审核委员们还会去咨询现代汉语词典编辑、国家语委的专业人士,给出有理有据的判断,让每一个审核意见都掷地有声。“我们在做一件很光荣的事情,是要有责任感的。”
△严谨认真的志愿者同学
审核意见汇总时,从内容到格式也都必须完善,杜绝任何差错。对事实负责,对真相负责,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,都在审核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。
中国新闻奖今年的参评作品有1000余件,像通讯与深度报道、报纸专栏这样的文字作品审核小组,需要在三天之内看完70余篇稿件,其中最长的稿件有16000多字。
“相当于3天看完几十万字的小说,但不像小说一样可以走马观花地看完,而是要非常细致地去挑每一个字和用词”,志愿者说道。一字一标点,一帧一画面,确保新闻的价值、立场和专业性,必须从放大每一个细节做起。“的地得”的用法、“做”和“作”的区别、画面字幕有无错漏、图片文字是否相符……专家老师以身作则“吹毛求疵”。
△志愿者与专家老师共同推敲
字斟句酌的细致,反复推敲的耐心,都让志愿者同学们肃然起敬。也让他们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,无论是对待审核工作,还是未来的新闻工作。七天的任务历练,更像是一堂新闻业务的实践课程,志愿者同学们在其中结识业内名师大咖,锤炼新闻专业素养,更理解了新闻的价值与坚守。他们有着许多收获。
来自2019级国际新闻学的邱犇表示:“我其实是第三次做志愿者参加审核,通过志愿服务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新闻从业者的细致与严谨,也让我感受到自己能够用自己的专业和付出,为新闻奖的审核做出一点点贡献,这是很让人自豪的事情。希望未来自己恪守这种真实严谨的原则,做一名精益求精,对新闻事业心怀敬畏的人。”
来自2020级广播电视学的刘奕枫表示:“在我心里中国新闻奖是新闻界最高的奖项之一,也是所有有传媒理想的人都想获得的殿堂级荣誉。这次的经历给我带来很多思考,小到如何遣词造句、让稿件更加规范,大到我所做的报道是否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、是否真的有价值。未来我会像优秀的前辈老师们一样严格要求自己,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工作者。”
以下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审核优秀作品名单
(编辑:2019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钟睿)